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转化为课堂实践,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跨学科融合教学研讨,江苏省职业教育牟艳体育与健康名师工作室与江苏省范刘锋网络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跨学科融合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于2024年12月27日上午在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举行。常州市体育教研员刘成兵、张勇卫老师率领常州市中小学跨学科融合中心组成员,常州市中职体育中心组组长常州卫生高等职业学校华云娟、副组长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钱琴等成员,以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近30人参加活动。
首先,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牟艳老师、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建冲老师,创新教学形式,师徒共授,以《传递常州文化,共绘一带一路蓝图--校园定向运动创新实践》为题,两班破冰融合,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两位老师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 锤炼意志 ”的“四位一体”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借助校园定向运动集智慧、体能于一体的特点,融合常州文化、世界地理等学科知识的运用,通过校园定向运动发展学生有氧耐力、协调、灵敏以及野外生存能力。课堂通过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合作探究等教学策略,借助学习平台、微课、平板或者手机中KEEP软件的GPS定位器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信息化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 ”、“体育精神 ”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该课特别注重融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岗位发展需求,将会计事务专业对一带一路传播有较好认识,计算机应用专业对运用计算机技术缝制地图有一定的能力的专业特色相互交融,引导学生收集常州特色文化,汇集六条文化主线,绘制常州文化地图、一带一路地图,变形打卡形式,绘制文化图标打卡器。课堂创意各种奔跑的形式,在多形式奔跑中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相互竞赛、发展体能和身心素养。
接着,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于秀琴老师以《幼儿篮球活动设计--幼儿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以篮球运球及胸前传接球为例题)》开展了一堂跨学科融合的体育课。该课以“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激发幼师专业学生运动兴趣,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以知识技能为中心”向“以学生素养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将相互关联的跨学科类主题学习知识与技能整体重组,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由“学会”走向“会用”。本节课以跨学科学习为导向,围绕篮球运球和胸前传接球技术进行幼儿体育活动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探寻多途径,多形式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借助音乐学科的歌词和节奏、科学学科的信息化、舞蹈学科的舞美设计等内容进行跨学科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学方法、比技能、挑战自我”,在掌握篮球两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安全意识,促进学生体育品德、职业道德的养成。
随后,全体与会人员进行评课,常州市教研员张勇卫老师认为3个班级的课,均以学生专业发展为基点,融合文化、融合地理学科、融合音乐学科,采用任务式情境教学,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感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的提升。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学校朱中尧认为此次跨学科融合的课堂给他打开了新视角,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氛围融洽,青蓝同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宋军老师、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韩佳老师、常州外国语学校段瑞瑞老师、铁道高职校瞿正伟老师等认为开课老师专业、用心、形式新颖,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不仅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情感的培育和文化的认同。
常州市教研员刘成兵老师以《体育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为题,做了报告。他首先解读了跨学科融合的意义,希望与会体育老师为孩子未来而教。接着他阐述了跨学科融合对体育老师教学提出的挑战,建议体育老师不仅要提高专业能力,更要提升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尝试深度挖掘跨学科融合的元素,从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社会资源等多方面寻找跨学科融合的元素,同时还要兼顾好课程的主次,让跨学科融合真正实现1+1〉2的功效,实现跨学科融合的双向奔赴。
本次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将枯燥的课程变得有趣味,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了乐趣、提升了身心素质、锻炼了意志,实现了教与学的共同成长。本次活动不仅仅是职业学校体育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更是情感体验与文化融汇的深刻体验,期待职业教育的体育课堂能真正实现为学生未来而教,为学生岗位成才而教。
(撰稿、摄影/范刘锋 审核/牟艳)
(研讨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