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学做常州卜弋鱼圆
——《非遗学堂 ‘益’起成长》社区教育项目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关心帮助残疾人群体,推动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10月14日下午,由我校《非遗学堂 ‘益’起成长》社区教育项目、繁星公益基金、西湖街道残联、西湖街道计生协联合主办的“学做常州卜弋鱼圆”活动在西湖街道综合市场开展,残疾人朋友、项目组成员和志愿者代表近40人参加活动,一起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10月15日是第40个国际盲人节,这次活动特别邀请了盲人朋友前来共同参加。大家首先观看了一段王小妹自立自强的短视频,她的眼睛完全看不见,但是做家务非常地娴熟;她的丈夫也是一位残疾人,他们相互扶持,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接着盲人小伙吴承杨为大家倾情演唱了歌曲《国家》,展现出盲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会场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繁星公益基金负责人刘亚娟女士也在现场激励所有残友,鼓励大家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培训知识,提升生活品质。
这次非遗课堂由常州卜弋鱼圆非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钱征伟老师授课。中国人的节庆总是和美食分不开,家家户户聚会聚餐,鱼圆是家宴和各个饭店的必备之菜,象征着年年有余,团圆吉祥,多子多福,圆圆满满。而在我们常州,最出名的要数卜弋鱼圆了,有“黄金白玉兜 玉珠浴清流”的美称。
课堂上,钱老师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选料上,要选择重量适中、肉质厚实、鲜度较高的青鱼、草鱼,草料鱼做出来的鱼圆比较清香。”钱老师边说边做,从鱼的种类选取、部位取用、打浆、挤鱼圆、烧鱼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操作和解说。
新鲜的鱼肉在老师手下,很快就变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鱼圆。只见老师一手抓一把鱼浆,拇指与食指往下那么一抹一挤,瞬间便魔术般从虎口里滑出一只只腰形的小鱼圆。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挤鱼圆的动作,大家制作时却并不容易,要么鱼圆没挤出来,要么形状不好看。钱老师一边耐心指导,一边笑着说:“这就需要熟能生巧了。”视觉障碍朋友也在老师的协助下踊跃尝试、挑战自己,用心制作出一份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美食。
等到一锅鱼圆漂浮在汤水之上,就可以出锅了,柔绵而有弹性,白嫩宛若凝脂。志愿者把一碗碗鱼圆送到大家手里,大家一边话家常,一边品鱼圆,鲜香Q弹嫩滑,美味的鱼圆让人心情愉悦,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满足。
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繁星公益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健康美味的麻糕,并提前送上节日的问候与美好的祝福,叮嘱老人们一定要保重身体,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本次活动展现了残障人士的自信和风采,提高了社会对视觉障碍群体的关注度,营造关爱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后,学校将积极举办更多适合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其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力争带动更多残疾人走好技能成长之路。
(撰稿、摄影/周小红 审核/吴文杰)
(非遗课堂)
(教学辅导)
(认真学习)
(制作体验)
(活动成果)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