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传统课堂中,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讲授型教学法,它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教师的讲授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结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形成“灌输式教学”,缺乏诱导的“循序渐进”,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及合作性被忽视,师生的互动交流缺乏。“手机控”、“60分万岁”已经成为了职业院校学生的普遍状态,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质量整体下滑。
为了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模式迫在眉睫,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理念。鉴于此理念,在刘爱华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对分课堂”课题组一路前行,在不断探索中深化对“对分课堂”的认识。本学期我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应用,通过实践实现了“教学相长”,总结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优越性,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反馈了学生对“对分课堂”的实践效果。
一、教学背景
本人初步了解“对分课堂”后,结合刘老师的对分课堂的课题想进行教学尝试。于是,在所教实训班级171261进行了现场教学。执教班级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二年级的学生,该班共40人。
二、教学实施
在初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教师在正式上课的前一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分为10组,并着重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钢筋及钢筋的加工方式,并再次强调安全教育,并向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本次课堂的主题。教师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内容,并通过多媒体和动画的方式讲授本课知识点。教师事先为各组学生准备好了学生用得上的加工设备,但并未告诉学生该怎样使用。
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自己独立理解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公式,自己动手试弯钢筋,验证计算公式,并完成任务:亮考帮。“亮闪闪”——请列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等,至少一条,更多不限。“帮帮我”——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讨论时求助别人,至少1个,可包括网上(书上)查找1个与“下料长度计算”相关的案例,更多不限。 “考考你”——列出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挑战别人,至少1个,更多不限,需写出答案。
讨论环节开始后教师巡视实训场地,提示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及“亮考帮”内容合理使用身边的加工设备。实训场地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每组学生都自动分工协作,大家各尽所能,有的研究公式,有的记录数据,有的摸索加工。
之后是“自由交流”环节,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质疑及解惑。师生点评解决疑难问题。抽查学生“亮闪闪”环节的讨论情况,概括本组讨论和个人分享相结合。并把“帮帮我”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请其他组帮忙解决。学生们在钢筋下料加工时,充分利用手边的器材,不断演算和证明计算公式,有的将划线划在扳手上,有的将划线划在钢筋上,有的错误示范,告诉小组他人要注意角度和平直度,探究影响钢筋下料的因素时,进行现场展示,在老师的提示下将钢筋的加工方法用得淋漓尽致。最后,学生向老师自由提问环节,教师简单总结。下课铃声响了,显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
三、 教学思考
本堂课是“对分课堂”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一次实践,原来担心学生讨论跑题、偷懒、加工设备不会有效利用等问题在课堂中均没有出现,教学效果超出本人的预料。但回顾整个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在意料之中的,只是大部分专业老师还不熟悉“对分课堂”,不敢轻易尝试,也不愿将课堂自主权交还学生。关于本次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学生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且人员应相对固定。
“对分课堂”模式的提出者张学新教授建议学生分组是4~5人。笔者注意到组内讨论过程中,学生自动4~5人结合分成两个小组在讨论,说明这是学生认可的、能接受的、可交流讨论的合适人数。分组最好相对固定,学生每次讨论的分工协作会形成一种默契,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有组间交流。
第二、组织讨论的环节必须重视。
讨论环节实际上由4个小环节构成,即小组讨论、教师抽查(展学)、自由提问、教师总结。学生展学内容代表的是小组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小组均感疑惑的问题,学生不能讲自己的观点或问题,一定要代表小组讨论,充分体现团队性。展学的学生最好教师随机抽查,抽查的随机性让每个学生讨论时都必须完全投入,不能懈怠。本堂课的缺陷就是展学过程中教师是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这样的结果是每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在做小组展示,暴露的问题相对较少。对分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会给老师教学缓冲的“间隙”,使老师调平心态,焕发激情;在自由提问环节,甚至能让教师以及全体学生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一节课带来预想不到的收获。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自然获取了知识,教师也收获了方法。
第三、学生实训应多样化。
讨论过程中所涉及的实训不能太复杂,应该是开放性、探究性的。因此,教师只需要告诉学生计算的理论和原理,在对学生探究的巡视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探究方法的多样性。事实证明,教师事先不需要介绍什么器材做什么用、怎么用,学生能快速找到该用的和能用的器材,并会想方设法将其正确有效地使用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任何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堂时间结构,将其他方式实时渗透到对分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分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发现、善于反思的学习方式”的实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撰稿/鲍丽丽 审核/刘爱华)
(小组试弯钢筋)
(个人试弯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