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长期以来沿袭并普遍存在的讲授教学法,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则普遍认为上课形式苦闷无趣,注意力很难集中,而且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后学习是分离的状态,师生互动很少。如果课堂仅有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就会形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知识内化达成度较低,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次尝试开展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前这种方法得到广泛推广。对分课堂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课堂讨论,也简称 PAD 课堂。2021年5月11日,全国高校建筑装饰对分课堂工作室在我校成立,作为工作室的一员,对“对分课堂”在《建筑材料》课程中进行探索了实践,体会到了对分课堂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作用,以下内容选自“建筑材料之防水材料的选用”的内容。
一、课堂讲授环节
在学生具备其他建筑材料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授三种防水材料的基本概念﹑特点、过程等,引导学生掌握防水材料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这一环节是对分课堂的基础环节,也是第一次知识内化。在本环节,以“装修出现的问题”视频作为导入,学生开始接触防水材料的知识,意识到防水材料的选用在装饰装修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常见的三种防水材料,了解他们的概念、组成及特点,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然而由于本环节课堂讲授时间有限﹐且教学主要以精讲为主,设计的教学环节和活动相对较少,因此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主要以记忆和理解为主。第一次的知识内化过程﹐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经验发生了联系,然而这种联系是以低阶思维为主,是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知识内化程度相对较浅。
二、内化吸收环节
内化吸收是对分课堂的核心环节,主要是再次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而教师通过完成任务书和“亮考帮”(亮一亮,考考你、帮帮我)来督促和检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或查阅其他网络资料等自主学习方式,思考并完成教师布置的“想一想”作业,并明确自己对防水材料内容的最大收获和存在困惑的地方,同时出测试题或思考题以检测他人的学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加工,不再单纯只是记忆和理解,而更多的是应用和分析,这也促使思维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第二次知识内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三种防水材料自主学习后体验到的新的感悟、新的观点,新的方法等,体会到三者的不同,进而思考三种防水材料的选择方法。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包括原有的旧的知识经验,同时也包括在课堂讲授环节获取的“新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和碰撞比第一次知识内化过程要复杂且深刻,其知识内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同时也为后续的课堂讨论打好基础。因此第二次知识内化是关键。
三、课堂讨论环节
课堂讨论环节,是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任务书、讨论心得和困惑,展示分享学习成果。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分享、评价自己和他人观点,解决自己和他人存在的困惑。通过这种评价交流,展示成果的方式,学生的知识在碰撞中得到内化和提升,也有助于促使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培养,这是第三次知识内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同伴或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指导他人,因而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内化程度也更高。最后教师发现学生知识内化的难点为“防水材料的发展趋势”总结不到位。教师现场对比沥青卷材防水卷材与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两种材料的不同及哪种更有优势。从而总结出防水材料的发展特点。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分课堂中的知识内化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通过“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课堂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完成了三次知识内化﹐且内化程度是逐步加深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之间反复碰撞交流的过程,单纯的一次内化是不够的,须反复多次。这样,虽然知识内化的次数有所增加,但却分解和降低了知识内化的难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完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从低阶思维逐步向高阶思维过渡﹐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知识内化是对分课堂的核心和精髓,在对分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知识内化阶段。
(撰稿/鲍丽丽 摄影/刘爱华 审核/刘爱华)
(教师讲授环节)
(小组讨论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