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冉冉,不觉间实践对分课堂已经三年了。
这三年,对分课堂成了一个改变我工作方向重心的关键词。它伴我走过了艰辛而奇特,困难又快乐,未知却坚定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对分,已成为我永远的姐妹和我的事业。
我的专业是美术和艺术设计。我在初中教美术课程6年,在普通高中教高考美术4年,2008年9月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主要从事建筑装饰和园林技术两大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课堂是我的主阵地,我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成绩无数,我上课有激情,有风格,一直被学生们喜欢。但我总觉得自己的课堂还缺点什么……直到2018年与对分课堂相遇,才明白了我的课堂缺的是科学,缺的是理论。2011年我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两课”评比获“研究科”的10个教案里面的理念和“对分课堂”高度一致。
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和对分课堂的结缘与常州市的“十三五”规划紧密相关,与我的“五年计划”课题研究紧密相关。
一、结缘对分——对分播种
认识对分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2018年6月,我成立课题组,启动课题申报,10月提交了关于职业院校“实习基地”创建的课题。了解了其它同期申报的很多选题内容,我意识到要想脱颖而出,需要改变思路,让项目更有创新性。我每天在网上查阅资料,不经意间看到了四个字“对分课堂”,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阅读了对分课堂相关成果,浏览了大量相关论文后,在原定开题汇报的前三天,我果断地把申报内容调整为以“对分课堂”为主题。11月申报前的晚上,我通过网络联系上张学新老师,获得宝贵的一些资料。基于这些资料,结合多年的教改实践和学校的现实情况,一个夜晚的工作,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次日,《职业学校“对分课堂”与项目化教学有效结合的实践性研究》开题汇报后,在几十个课题中备受关注,顺利成为常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开题后,在专家指导下,对分课题组最初的8人小组进入实质阶段,按计划逐步推进,进行前期调研,积累对分教学案例。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知识逐渐提升,开始撰写对分教学反思和论文。
12月,常州市刘爱华建筑装饰工作坊(刘爱华名师工作室)成立,聘请了张学新教授作为工作室的校外专家。
2019年3月后,受对分课题组工作的影响,学校建筑学院申请加入课题组的人数已达20余人,远超课题名额允许的数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学校办学层次广这一特殊背景出发,我又以《高职院校实施“对分课堂”实践研究》为题获得省级重点课题。这是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个省教改重点课题,对学校教科研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2019年10参加武汉对分培训)
二、研究对分——对分扎根
对分课题研究是对分探索实践的载体。
2019年6月省课题开题汇报后,为了有序推进,保证两个课题顺利,根据各人带课的班级性质、教学课程,我对两个课题组的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和安排,并对常州高职校及常州其它职业院校目前课堂情况及课堂教学法进行了广泛调研。
市课题在开题汇报后,名称调整为《“对分课堂”在中等职业学校应用与实践的研究》。2019年10月,接受专家组中期评估,2020年4月被正式立项为常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更名为《“对分课堂”在中职建筑类专业应用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组老师们的实践积极性更强了。
2020年4月开始,虽然新冠疫情还在继续,但是对分推广有了新进展,我建立了“常高职对分课堂实践群”,吸引了其他学院众多优秀教师加入,多达近40名教师。我每天在群里,分享全国对分先锋教师的实践和报道。通过微信群、QQ群,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进行对分探索。
2020年6月,省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实施“对分课堂”实践研究》接受省教科院中期评估。2020年11月,省教改重点课题在常州市刘国均高职校顺利进行,课题前期研究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并建议进行教学成果奖申报。
我领衔主持的的两项对分课堂课题,目前均已进入结题阶段。
(2019年6月参加对分课堂答辩现场之一)
三、学习对分——对分发芽
持之以恒学习的意志是探究对分真理的手段。
我在课题准备、研究、推进阶段,参加了多期全国对分课堂教育创新联盟举办的线下与线上培训活动,以及ILEAD全国“创新者说”的教育教学话题讨论,并把理念通过线上分享给各课题组成员,用最先进的对分教育理念武装课题组老师们的教学实践。
2019年10月,我到武汉参加了为期3天的第二期全国“教师发展师(对分课堂)培养项目”研修班,系统接受对分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指导。2020年初,全国新冠病毒爆发,我校也开始了网上教学。“对分课堂”进入网上教学,也迎来了不一样的“对分”实践。2020年3月,我参加了全国对分课堂教育创新联盟的“线上线下与混合式对分课堂实操工作坊”,4月参加了全国对分课堂教育创新联盟举办的“转危为机、创造教育新生态——如何服务大规模在线教学?”OPAD新型在线研讨会。2020年5月,我参加了“全国对分课堂教育创新联盟”云端成立大会。通过与优秀的高校对分先锋教师的交流,我对“对分”、“四元教学”有了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对分课堂对 “话语权”的解析与我一直崇尚的课堂变革理想不谋而合,激发我的热情;2020年6月,我为传统课堂和对分课堂做了漫画配图。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对分课堂的智慧点燃有了形象的认识。
(2020年4月参加全国线上对分研讨会)
四、对分实践——对分开花
热情参与、积极实践是对分开花的沃土。
从2018年2月至今,一群热爱课堂的老师以“对分”为核心凝聚在一起,开展对分各种实践探索。我校办学层次比较广,建筑学院有中职班、高职班、3+2高技班,还有3+4本科班等课题组老师们为了对应实践,在开学初各自对应课题选择了对应的班级和学科。常态课用对分、开设市级、区级、校级以对分课堂为研究点的公开课研讨课大家在不同的学科上尝试运用对分上课、在群里分享心得体会。成员公开课是课题组成员碰头聚会的时间,每节公开课后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认真讨论分析总结。连续三年,团队成员把“对分”理念融入教学大赛设计作品汇中喜报频传。我参加的教育教学相关的会议、培训、活动都几乎都能听到关于“对分课堂”话题,食堂里、操场上、电梯里、行走在路上……都会有老师突然和我说:“刘老师,你的对分课堂做的很好,很扎实,我也想加入学习一下”,形成了“人人知对分”的局面。
课堂是对分实施的场地,对分课堂让职业院校的课堂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全新的课堂新生态拉进了师生关系。
(2021年1月开设对分市级公开课场景一角)
五、对分推广——对分结果
2019年6月13日,我参加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学标、贯标、用标”专题培训,在土木水利专业类别培训交流环节,做了《工学交替 校企互助》的报告,报告特别向全省的土木水利类专家介绍了对分模式;2021年1月7日,我和钱怡面向常州市职业院校艺术老师和常州高职校老师开了2节市级公开课,听课人数达百人之多,这在我校公开课历史上是罕见的;三年期间18位团队成员开设区级、校级公开课达40余节;在常州市职业文化艺术活动、常州市职教学术论坛等会议场合话对分…
(2019年6月在江苏省贯标会议上谈“对分”)
从建筑学院的8人组到18人对分团队,再到全校各学院都有团队和老师用对分。他们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性质的班级的实践成功给予我更大的力量和鼓励,也推动我进一步思考。对分课堂发源于高校,而职业教育与高校教育在很多地方有特殊性。我开始跳出对分课堂,开始思考对分课堂如何融合进职业教育课堂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对分课堂。
“对分”让优秀的教师有了伙伴,“对分”让课堂插上理想的翅膀,“对分”让你我不再孤单。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期待更多的老师加入对分课堂团队。
(撰写、摄影/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