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作计划,12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武进区蒋翰成名师工作室成员徐晓俊老师开设了课题为“型腔加工工艺与编程”的研究课,包括工作室成员在内的8位专业老师观摩了此次研究课。
课前,徐老师要求学生围绕学案上关于较浅型腔和较深型腔的铣削方法等问题进行预习,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零件图上关于型腔去余量加工基点坐标和型腔轮廓加工基点坐标的计算。课堂上徐老师先要求学生通过手机在“学习通”上完成刀具半径补偿、子程序调用等相关知识点的测试,接着带着学生一起分析零件图纸,引导学生依据加工工艺卡上所提供的参数,思考如何设置刀具半径补偿值,以满足粗加工和精加工的侧吃刀量,如何设计刀具路线以实现沿零件轮廓切线进刀、退刀,最终实现型腔去余量编程——型腔轮廓粗加工编程——型腔轮廓精加工编程。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学生编程,徐老师巡回指导、个别点拨,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的教学理念。
课后评价中,大家对徐晓俊老师深厚的专业素养、亲切自然的教态、清晰的授课思路表达了欣赏,对应用泛雅平台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及通过不断试错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给与了高度评价,大家也对授课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通过开设研究课,进行开放性评课,达到了工作室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快速提升教学能力的目的,今后,蒋翰成名师工作室将继续坚持工作室宗旨,并积极扩大工作室辐射效果,使工作室成为青年教师加速成长的有效平台。(撰稿/徐晓俊 摄影/李成 审核/蒋翰成)
徐晓俊老师在进行教学
徐晓俊老师在利用学校泛雅平台检查测试情况
学生利用手机在学校泛雅平台上答题
徐晓俊老师在巡回辅导
参与活动的老师在认真听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