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花糕团”走进心智障庇护机构
——《非遗课堂 ‘益’起成长》社区教育项目开展关爱心智障群体活动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智力障碍者近距离接触、体验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6月9日和13日,我校《非遗课堂 ‘益’起成长》社区教育项目联合社区教育“堆花糕团”特色项目工作室、常州繁星公益基金、常州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武进区文化馆分别走进新北区残疾人庇护中心、钟楼区荷花池街道益智园残疾人庇护所、天宁区康苑开展关爱心智障群体活动。
堆花糕团是常武地区特有的非遗文化,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堆花糕团主要是用糯米粉制成糕团,用面粉制成各种人物、动物和景物,堆装在糕团上。堆花糕团品种丰富,色彩绚丽明艳,民众时常用来祈求平安,寄托祝福。这次非遗课堂邀请了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堆花糕团项目传承人华焕仁、华娟萍老师前来授课。
活动开始前,学员们就被台上几盆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堆花糕团所吸引,一下子就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华老师先向大家讲解了堆花糕团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当非遗月撞上端午节,小粽子那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华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专注又认真用超轻黏土学习搓、捏、刻、压等传统手法,虽然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但他们并不放弃,可可爱爱的小粽子做好啦!这边在老华老师的指导下,栩栩如生的金鱼、红彤彤的辣椒、胖乎乎的小黄鸭在学员们的手中诞生了,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在志愿者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制作出别具一格的堆花糕团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此次活动不仅传播了非物质文化,更是让残疾学员近距离感受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希望通过这样有趣的课堂继续发扬常州的非遗文化,让这美丽的瑰宝代代相传。
根据官方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1200万至2000万心智障碍者,占我国残疾人总人数的14.1%。其实心智障碍者内心是渴望和社会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更渴望和正常人一起娱乐、生活及参加活动,但沟通障碍使得他们的想法很难切入正常人的生活。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心智障碍者的动手能力,促进他们更好的生活,融入社会。同时倡导社会各界关爱这个群体,以爱之名汇聚起强大的力量,让心智障碍者在康复的路上多一份信心、强一些勇气、增一股力量。
(撰稿、摄影/周小红 审核/吴文杰)
(钟楼益智园活动场景)
(新北庇护所活动场景)
(天宁区康苑活动场景)
(教学辅导)
(作品展示)
(合影留念)